<先賢>苦盡甘未嚐的「長(ㄉ一ㄤ)期(ㄍㄧˊ) 阿(ㄚ)伯(˙ㄅㄟ)」--李松根 -李育安-
先生民前6年(1906)12月8日出生於打貓庄,綽號長(ㄉ一ㄤ)期(ㄍㄧˊ)4歲喪父與母劉氏相依為命, 14歲便在市場入口處,賣母親熬好的楊桃湯,生意蠻不錯;因家貧,棲居於現民族路消防隊左斜對面,當時稱為「販仔間」的復興旅社巷內茅草屋一隅,出入很不方便。
18歲成年後,母親屢屢鼓勵與叮嚀:「兒子!爭氣一點努力賺錢!有能力就先買幢面臨大路的房子!」因此『將來我家一腳跨出去,一定是條大馬路!』的誓言,便深植心中。
先生22歲與寮頂村林嫌女士結婚,夫婦腁手胝足賣楊桃冰,他的楊桃冰是以酸楊桃煉製,並用台糖特砂煮至酸甜可口,起鍋後不再加水只加少許蜂蜜,因而有爽口潤喉作用,兼能治輕微咳嗽,先生認為薄利多銷就能賺錢,當時一大碗才賣2毛錢,也曾賣湯圓及油飯,都物美價廉成為勞動朋友及低收入消費者的的最愛,中上家庭也因他的講究衛生及產品可口而慕名購買。
生意興隆加上省吃儉用的結果,先生26歲時便在「北門仔」(現民生路與東榮路口南側)買下兩間店面寬的木造房子,果然一腳踏出去便是大馬路(民生路)實現了寡母的期盼。
因感熬煉販售楊桃冰實在太辛苦,為減輕母親與妻子的操勞,29歲至35歲之間與人合夥經營酒瓶栓工廠。因外行及管理不善,蝕了不少辛苦錢,也曾養豬100頭死了96隻,種松茸也虧錢使他領悟到不在行及合夥生意最好不要碰;42歲轉業製粉工廠(以番薯及樹薯磨碎濾汁,使沉澱、曬乾硏成細末),一年有成乃添購機械兼碾米工廠取名『瑞昌』,因財力不裕,人緣雖好客門不少,但無力囤糧,賺不了大錢。先生事業小有成就後,努力兩件事:
一是:今民權路與民生路口福安祠原址(原第一戲院前西南側)昔名「外塚仔埔」(有墳無墓),有座小廟被日本鬼子拆了,台灣光復後用牛車運十幾車骨骸到山子頂公墓,附近居民雕一尊大眾爺神像,要復廟以鎮邪保安,先生與洪仔奇、前大士爺廟董事長何木通等人積極奔走勸募重建。
二是:先生與市場內攤販對地方戲劇有興趣的曾玉盛、蔡家同、林昆得等十餘人,共同成立地方戲劇社,命名為「協興團」,樂器、戲服勉強都張羅起來了,也粉墨登場試演好幾次,成效還不錯。隨後慶順君與牽豬哥的洪阿明等人,也成立「北舘」唱「子弟戲」,分別在大士爺廟和保生大帝廟活動,先生希望一些民俗活動能跟他的別號一樣「長期推展」以寓教於樂。
前者,拖了好幾年終於完成重建大眾爺廟(福安祠)。後者,也拖了好幾年,「協興團」因經費短絀沒人資助,團員有減無增後繼無人,地方政府也不重視輔導,乃無疾而終;「北館」撐較久也遭同樣命運,非常可惜。
先生熱心社服工作,日據時代被派為壯丁團副團長,光復後參加防護團協助維護治安,只要有
空,凡婚、喪、喜、慶、雜務,有人找他幫忙從不推辭,對會場的佈置雖很克難,但都蠻貼切、莊嚴、大方。因此常聽到「長期ㄚ亞伯真好央甲」,尤其劉應獄老先生生前最為讚賞他的服務精神。
先生育有9個子女,民國18年生一男丁後,第2胎想生個女孩,因當時賣楊桃冰生意好,太太過於操勞,連續兩胎流產,民國23年剛好東湖村劉苗君有個出生不久的女兒想送人,乃領養取名為秀蘭,視如己出。
秀蘭進門後,每隔兩三年就順利產下一胎共4男3女,合計一家11口可謂食指浩繁,先生刻其苦耐其勞,把他們拉拔長大並完成婚嫁。長男滄賢曾在農會轉衛生所保健員退休,次男滄彬曾任記者、教員、轉糧食局、鐵路局、林務局、在公賣局退休,三男敏雄在北門仔米廠原址經營瑞昌禮品社揮毫製匾,書法蒼勁有力,人人稱讚,四男敏欽任英文、陽宅地理專業教師,五男敏昌鴻海機構大陸廠經理退休,姊妹均有良好歸宿。
在他55歲時,因妻弟林東明賣稻草予造紙廠,找他當保證人。妻弟拿前金未履約並落跑,法院查封其米廠,致憂鬱成疾引致罹患腦瘤。當時開腦技術不發達,治療4年餘,於59歲往生。
先生一生勞碌,節衣縮食也買了幾塊地,卻因連帶保證及醫病賣掉還債,米廠始免被拍賣。其
歷盡艱辛半輩子,卻沒能享受子女後來努力還清餘債與反哺;其後代經常以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!」引以為憾! 1598字 2010年8月寫於打貓北門仔